
11月10日的中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消息传来,有点扎心。谷神星一号遥十九火箭没能完成预定任务,因为在飞行第510秒时,四级发动机提前关机,卫星直接没进入轨道,发射宣告失利。再今年8月15日,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三火箭也出了问题,飞行中异常频发。短短三个月,两次失利摆在我们面前,让2025年被商业航天圈不少人悄悄扣上“滑铁卢之年”的帽子。这事吧,咋说呢?真是偶然的不幸?还是产业发展中的正常阵痛?
这里有个细节挺耐人寻味,两次翻车的地方都是火箭的末级。这部分业内懂行的都知道,是真不好伺候,就像平时你做精细活,得讲究那份精确和稳定。简单类比一下,火箭前几级就像短跑猛冲,需要暴力输出解决问题,而末级呢,就像在毫无空气阻力的高空跳一段精细舞蹈,入轨动作一点偏差都可能是致命的。
火箭末级的工作环境可以说相当“魔幻”。两百公里左右的高空怎么个情况?空气几乎没有,零下上百度的阴影区和太阳直晒后的暴热区交替出现,温差就这么跳着,发动机还得一刻不停地稳定工作。再加上频繁的启停操作,推进剂在微重力下乱窜,燃料泵要确保能吸到“液体”而不是气泡,这些操作简直就是在刀尖上跳舞。同样,为了减重,末级结构做得特别轻,看着有点“薄皮装饺馅”的意思,稍有瑕疵或者一丝不够结实,后果就是大麻烦。朱雀二号的那次问题,就是一根输送氧气的管子连接强度没达到标准,直接裂了开来,整个任务就黄了。
但你说,这俩企业之前就没栽跟头吗?还真不是这样的。谷神星一号此前连着完整完成了20次发射,简直“零事故纪录”,朱雀二号更是从全球商业航天打下首枚液氧甲烷火箭成功入轨的招牌。可2025年集中爆发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
这里面问题还真不少,尤其是随着发射频率的提升。2025年算是商业航天的大提速年,不少企业都铆足了劲儿抢市场,发射节奏高到让人惊呼“拼命”。像谷神星一号,今年已经完成了五发,也算是拼尽全力,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也在加快做飞行试验。这节奏刹不住的话,可以想象供应链、质量管理团队从压力到犯错的概率咋个翻倍,每一环其实都可能捅出问题。
另外还有个关键点,就是技术为什么总出问题?头头是道讲吧,新技术迭代本身就是风险制造机,朱雀二号的这次失利,与它的“改进型设计”升级脱不开关系。这些新尝试总归要经历地面测试和验飞环节,可偏偏商业航天企业又受制于时间和资金压力,没来得及做足功课就急着发射,自然漏洞藏不住。这机制上的矛盾,等于提前摊牌,说了就是个“代价先交”的过程。
可以说,国内的商业航天目前还处于一个关键转型期,从“能飞”到“稳飞”的进阶。之前大家拼的是有没有能力造火箭、能不能把卫星送上天,这两年市场需要更多的是“可靠”“稳定”,客户聊合同时关注的点变成了发射的成功率,不再是简单的“起飞”。这对企业的技术储备和组织能力来说,提出了硬要求。早些年的突破很好,但后续如果没跟上体系化的建设,就会在稳定性上吃亏,甚至影响未来的商业信心。
咱们再看看美国的SpaceX,从历史上来说,那可是个摔得鼻青脸肿又能爬起来的典范。2006年到2008年,猎鹰一号火箭连续三次失败,爆炸、分离故障、卫星入轨失误,全是让人捏一把汗的事故。马斯克当时差点破产,公司随时面临关门风险,压根没有救世主能给他兜底。好在第四次差一点救回命,才有了后来的SpaceX风光。可它的风光背后,就是一堆烧钱失败换来的经验堆积。而且不只SpaceX,这当年的轨道科学公司、维珍轨道公司甚至没有等到反弹的机会,直接进了破产清算名单,这些教科书式失败案例,反而成了给后来者的一把经验钥匙。
所以吧,即使今年国内两家领头企业摔了跤,都不至于让信心塌了。中国商业航天起步晚、步骤快、经验还薄,翻车其实是成长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从这些挫折里提炼出能够让产业“更稳”的方法,保证下一次发射少犯同样的错误。天底下的成熟科技产业,几乎没有一个没经历过重大挫折,撑过风雨,产业也会更抗打。最后的这点,就当是留给所有还在打拼的商业航天企业,以及关心中国航空航天的人,说点希望吧,步子稳一点,更远的月亮还能请你喝上烤冷面不是?
通弘网配资-股票配资中心-配资专业网上炒股-配资公司最靠谱三个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